大实话!跳出“一亩三分地”传统思维,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可期
来源: 人民政协网时间: 2019.09.28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今年年初,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京津冀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部署,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指明了方向,也极大增强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2121.jpg

图一 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现场

9月21日下午,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议题定位是“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政协经过各自深入调研,在联席会议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促进全产业链布局的意见建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再添遒力。

当产业协同遇到“大数据”

经济运行,会产生大量数据。碎片化的数据或者毫无价值,但大数据却能输出一个人们不曾认知的世界———在大数据面前,时空得以拓展,抹去那些表面的纷繁复杂,问题便清晰可见。

此次关于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的调研中,北京市政协拿出的最高效“手段”就是大数据:通过对三地部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作为样本外,调研组特别对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以及360万家企业进行了大数据分析。

北京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是此项调研的参与者之一。他认为,企业是产业的微观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大数据角度观察量的变化,能清晰看到资源在三地运行和进出的轨迹。

121212.jpg


图二 北京市政协委员、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数据分析师屈庆超

数据显示,三地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协同指向有目共睹,并已在空间上形成产业聚集带。特别是在新增市场主体上,北京以研发设计和服务为指向,天津以市场流通、资本运作为指向,河北则以生产制造和市场流动为指向,三地产业协同的梯度愈发明晰,在企业链空间链上基本具备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为导向的产业链布局的框架基础。

“其中有一组数据是77.7%和2万件,值得关注。”屈庆超从专业的角度解读,要分析产业链,关键是观察资本链。从京津冀内部的资本链来看,近5年来,京津冀三地的资本互投总额达到了8.6万亿元。其中北京占比高达77.7%,成为三地资本辐射的中心。跨行业投资成为了京津冀三地企业进行产业链布局的重要路径,所以可以说资本驱动的产业协同正在加速。“与此同时,三地五年联合专利申请数量达到了2万余件,北京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重实验应用和成果转化,协同创新链正在打通和形成中。”屈庆超解释道。
全产业链的协同,某种程度上核心应该是重点产业的协同。

拿北京市政协调研中的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不仅是京津冀区域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区域内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产业。2018年,三地汽车产量达388.3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4%。围绕汽车产业,三地约有9万余户汽车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但调研发现,京津冀三地提供的供应商企业和它的配套金额只占全产业链的30%左右。

尽管如此,30%的成绩仍不算差,要知道对北京市70家企业的207个主导产品关键零部件配套情况的调研显示,还有接近三成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属于“零配套”。

见微知著。与交通、生态环境领域相比,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稍显滞后,三地之间产业梯度过大,区域产业链断链、缺链现象明显,产业协同发展也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可以说,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场重大而深刻变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着力破解。也因此,三地政协为解决“共同问题”所付出的努力才具有久远的现实意义。

政府如何做?
突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的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产生“真金白银”的效果。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强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春阳互动交流时,说的第一句话。

如果把比较放在京津冀区域内部,这“含金量”确实不容忽视。

倘若把目光跳出京津冀,2018年,北京市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仅为7.5%,而同期流向长江经济带省区市的比重则达到50.6%。

“顶层设计不足,区域产业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基于产业链各环节分工规划。”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在介绍北京市政协的调研结果时这样解释,三地产业尽管已经在形成初步的链条,但产业链存在“断层”现象,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深度不够。正如前面提到的案例,高新技术产业在三地上下游融合难度较大,配套率不高。从另一个层面,津冀承接的部分产业却还在同质化竞争。

跨区域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引领、规划和指导作用,毋庸置疑且至关重要,这也是在三地政协交换意见时“不约而同”放在首位的一条。

“尤其是从更高层面理顺京津冀产业发展链条,明确三地产业定位和区域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各环节分工。”林抚生说,在专项规划基础上,三地要分别组织制定三级专项行动规划,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

天津市政协同时呼吁,要继续加强三省市层面的组织协调,加强政策衔接,加快建立区域统一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资金、人才、技术、产权高效流动。“研究制定监管衔接、资质互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顺畅转移承接,同时探索完善协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利益分享机制。”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尚斌义认为,无论顶层设计还是规划引领,都要协调好京津冀区域协同与各地自身发展的关系,充分调动各地协同的内生动力。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这盘“大棋”中,受产业布局历史沿革影响,河北基本处于产业承接方位置。河北省政协在调研中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仍不完善,产业疏解与对接信息不通畅。

“目前京津冀约有各类承接平台300多个,数量多、布局散,缺乏统一产业链布局规划,各承接平台存在发展目标重叠、不同部门产业规划相互冲突现象。”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葛会波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京津企业以分公司在河北落地,享受不了河北的优惠政策;以子公司或新建公司落地,原有业绩荣誉、专利发明、体系认证等不能再用;京津分公司经济指标不在承接地入统,而能耗、排放等指标却在当地统计等等,某种程度都是企业转移和地方承接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为此,河北省政协建议,要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力求保持地区发展规划与各级规划的高度一致性,有效解决各级政府规划、不同产业园区规划之间目标重叠、冲突的问题。

市场如何做?

推动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和延链

所谓产业链,一环衔着一环,才称之为“链”。

但河北省政协在调研中却发现了其中的“断链”现象。在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调研组了解到,该园区目前承接的只是北京医药企业原料药生产环节,生产出的原料药甚至需要运回北京再制成制剂。

也许这样的尴尬仅属少数,但其中深层次问题直指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代差”,而这也是三地产业链部分“断链”现象的问题所在。

近年来,河北虽然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但产业结构依然偏重,且总体处于产业低端,由于产业梯度落差过大,京津向河北溢出的多为钢铁、家具、服装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其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并不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多次带队赴津冀调研,并表示,北京市要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坚决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同时要唱好京津“双城记”,有效激励引导疏解的优质产业资源落户津冀。

“转得出”和“接得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直牢牢抓住的关键环节。无论如何,“转”与“接”需同时下功夫,缺一不可,这才是防止整个产业链断链的关键之举。

如何转?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着带动区域发展完整创新链的独特优势。北京市政协提出,要发挥北京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联手津冀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合作,形成北京主要在研发设计和应有软件、天津主要在终端制造、河北主要在零部件配套生产的上中下游联动的产业分工和技术创新格局,是京津冀在联合创新上的应有之意。

“在此过程中,关键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区域内转化落地,发挥京津在科技研发、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以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加强技术联合攻关,精准突破河北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技术瓶颈。”林抚生介绍说,同时鼓励北京科技资源向津冀辐射,支持“中关村”等优势科技园区面向津冀布局,鼓励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龙头企业在津冀建立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或科技中试中心。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津冀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也一定程度上确实带来了“同质化”发展的难题。

“错位承接”,这是天津市政协在交流建言时着重提出的观点。对于如何错位,天津也有自己的考量,“天津正在打造陆海空立体化的物流网络,希望合力促进津冀港口功能合理分工、错位协同发展。”天津市政协建议,当前天津港属于综合性门户枢纽,以集装箱、商品汽车滚轮和邮轮运输为重点,功能定位为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河北港口以大宗物资运输为主,可以大力拓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等服务功能,与天津港既有错位又有互动。

事实上,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产业链如何布局,产业是否“转得出、接得住”最终还要靠市场说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5年来,河北作为重要承接地,经过一系列尝试,最终决定将选择权交给市场。“推进区域全产业链布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葛会波说。

“具体重点在于打破以往承接产业过程中单纯盯住核心产业的局域思维。”河北省政协提出,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通过市场方式,积极构建和完善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环节,推动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

有破才有立,当京津冀三地开始跳出“一亩三分地”传统思维,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开始可期。

无独有偶。联席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从“旁观者”角度,同样谈到了在产业布局中市场的重要性。他说,最近在深圳调研产业发展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地产业发展,但如果深入研究会发现,若干年后发展壮大的产业,基本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说明,政府政策是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市场有自己的识别过程。”刘世锦总结道,政府最终要做的其实是打造一个聚集各种要素、产业配套的发展环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宽容度,允许“试错”,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产业、市场识别产业的良性互动。

到那时候,相信京津冀一定会成为支撑新型首都经济圈,比肩长三角、珠三角的国家区域协同创新改革创新新实践。

版权所有 2008-2023 龙信数据(北京)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2023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261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