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改革作为中国工商登记与监管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正成为中国从整体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三年多来,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税收等方面取得了多重成效。
“天下之治,有因有革,期于趋时适治”。纵观中国商事制度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征税到当下的商事制度改革,每一次变革都是紧随时代变化,趋时而变、适治而革。
商事制度改革正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适势而为。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改革开放后的又一轮创业热潮,市场主体活力加速释放。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市场主体总量突破9500万户,商改释放出了3530万户的增量空间。
图1 2008-2017年6月中国市场主体总量变化情况(单位:万户)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入市速度明显加快,商改后新登记企业总量迅速攀升。2014-2016年新登记企业总量高达1375.5万户,相当于每天新生1.3万户企业,尤其2017年上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数量已经突破1.6万户,再次刷新历史高点。
图2 1978-2016年中国新登记企业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单位:万户)
商事制度改革在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纳税就业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区域结构上,东部持续保持创业增量优势,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创业速度较商改前明显在加快;在产业结构上,新登记企业结构性效应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显著,在增速上较2013年分别提高4.95和10.9个百分点,高能耗行业得到有效控制,行业占比较2013年下降0.9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化解成效显现,行业占比较2013年下降0.18个百分点。此外,商改加速释放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活力,较2013年的行业占比提高9.02个百分点。
图3 2008-2016年中国新登记企业区域结构变化情况
图4 商事制度改革前后中国新登记企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在纳税和就业上,商改后全国企业纳税总额保持持续增长,全国报送年报的企业的纳税总额由2013年的9.66万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11万亿元,增幅达13.87%;同时新登记企业也成为了社会就业的重要保障,2015年新登记企业从业人数达1443.2万人,为325.34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此外,我们还对广东进行了试点研究,定向评估商事制度改革对新登记企业和纳税的关联影响,研究发现商改后广东新登记企业增长比重高达25%,新登记企业纳税额增幅高达20%。
图5 2013-2015年中国企业纳税总额和新登记企业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商事制度改革为企业带来更为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的同时,也大大激发出了新创企业的创新活力。在营商环境上,世界银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龙信数据三大权威机构的研究均表明中国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营商环境。一是营商便利度大幅提升,2016年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全球排名跃升至第78位,提高18个位次,尤其在获得信贷便利度上更是接近经合组织高收入国家水平;二是市场准入成本有效降低,企业注册时长明显缩短、注册费用明显降低、行政审批程序明显缩简;三是节约社会成本成效显著,商改一年内节约社会总成高达123.65亿元。在企业创新上,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增加了中国创新的新生力量,截至2017年4月,平均每百户新登记企业就拥有3件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和20件注册商标,平均每万户新登记企业就有3户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50户获得风险投资和5件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证。
图6 三大权威机构对商事制度改革后营商环境的评价
图7 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登记企业的创新情况
商改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税收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外溢效应。一是资本流动呈“双向”流动格局,新登记企业资本流动明显加速,截至2017年4月,新登记企业吸纳股权投资总额高达45.46万亿元,对外股权投资总额达39.39万亿元,为吸纳股权投资额的86.64%;二是东部资本外溢效应显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登记企业跨区域吸纳资本能力凸显,截至2017年4月,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登记企业吸纳的股权投资中,来自东部的投资比重超过90%,资本外溢效应十分显著,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登记企业的股权投资处于流入状态,吸纳股权投资远高于对外投资。
图8 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登记企业吸纳股权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分布情况
图9 商事制度改革后新登记企业跨区域资本流动情况